有多少人知道传统书法有哪些字体?
中国文字是从结绳记事开始的,是象形文字。书法有三体,分别是字体、书体和书风。
郭绍虞:“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中国书法很特别,如果说就书法而言,单指三体中的任何一体似乎都不是很完善,因为汉字从一伊始就与书法扯上了关系,象形文字的审美功能与生俱来。
那么这三体分别指什么呢?
1、汉字字体:
上古文字、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2、书体:
上古文字和甲骨文可考的不多,篆书有大篆小篆。大篆有刻在石头上的石鼓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小篆有铁线篆、玉著篆、回文篆,这些字体目前在篆刻上看到比较多。
隶书也复杂繁多,因为隶书处在秦统一文字前后,成熟于汉魏。在篆隶交替的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国家的隶书都有区别。出土文献有战国的秦简、楚简、晋简等以及帛书,体势不尽相同,纷繁沉多,尚没有人一一细分名目。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章草由隶书衍生,今草由行楷书衍生,狂草由今草衍生。
楷书有小楷、中楷、大楷,魏碑、唐楷,行楷等。
行书除了我们常见的之外,还有一种叫行押书,专门用来签名画押或作为封暑印记的书体,魏锺繇称为行狎书。
3、书法家书体(书风):
汉字字体、书法字体每个书法家书写都不一样,这就是书风,比如说王羲之的字体,怀素的字体、张旭的字体、苏东坡的字体、黄庭坚的字体,等等不一而足。楷书的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赵体等,还有瘦金体等等,都属于书法家特有的书写风格的字体。每个书法家都是一个个体,写出来的字都不一样,这就是书法特有的魅力。
柳体
不知我这样回答详尽没?我是学习书法的颜二,欢迎讨论交流,谢谢!
中国的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汉字逐渐从早期十分繁杂的字体中演变成为五种字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赘述如下:
一、篆书。篆书是大篆,(包括金文、甲骨文等)、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悬针”较多。大篆和金文、甲骨文,出现在夏商周时期;而小篆,则是在秦建立大一统王朝后统一形成的,它是在金文和甲骨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演变而来,因此,小篆又叫秦篆。
二、隶书。隶书,亦称汉隶,字体庄重,略显寛扁,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在西汉时期,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到东汉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后世书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三、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楷书横平竖直,有楷模的意思。楷书在隋朝正式形成,在唐朝进入了一片新天地。在这期间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楷书大家,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四、行书。行书也是从隶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难以辩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行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在两晋时期,行书最为盛行,当时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五、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体现出书法的美感。它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发展形成于东汉时期,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现在的草书。
以上是我的粗浅认知,不知对提问者是否有所帮助?
传统书法主要分真,草,隶,篆四种,每一种又可分为不同形式,篆可分为大篆和小篆,秦统一小篆以前都统称大篆,可分为甲骨文和金文以及秦以外的其他诸侯国的文字。真书又叫楷书可分为魏碑,唐楷,小楷。草可分为行书,章草,今草,大草,小草和狂草。隶有汉简和碑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