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是如何将扶贫基因融入企业发展的?
作为一个媒体人,深有感触。
1997年4月21日,国强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到羊城晚报社,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用于资助广东省20所高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受惠社会、回报社会,让爱薪火相传”,是仲明助学金设立的初衷和宗旨,每位受助者自愿在接受仲明助学金的同时,签署一份《仲明助学金道义契约》,承诺有能力时将受助的款项回捐到仲明基金用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贫困学子,并身体力行加入到扶弱济困的行列。
从1997年起,每年捐赠100万元,2006年起增至每年200万元,2018年起增至每年300万元。截至2019年,向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累计捐赠3766.6万元,受助学生达到10750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好的爱心还在于传承,被这份心意和想法深深打动,虽然我不是受助对象中的一人,但能看到万千学子从中得到帮助,继而将这份美好的理念持之以恒传承下去,心底里深深触动。
除了助学,碧桂园还关于扶贫事业。
碧桂园集团的员工也在逐渐成为教育扶贫的“主力军”,积极联动社会力量,号召社会各界与集团员工共同参与到“五个一”助学、“心愿100”教育扶贫行动中,结合今年发起大型“梦想益行者”城市徒步活动为项目募捐善款,已累计募集超过 1983万元,计划帮助1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碧乡,是碧桂园的扶贫自有品牌,为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碧桂园利用“碧乡”、新零售社区服务品牌“碧优选”(曾用名“凤凰优选”),帮助各县挖掘特色优质农副产品,重点帮扶指导并助力推广销售。
碧桂园还举办贫困村农特产品展销会,扶持贫困地区青年致富带头人,组织农业合作社,通过这些形式来提升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碧桂园发起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既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农副产业,又惠及贫困家庭的学子教育,扶贫主体与帮扶对象,都有了更广泛的延伸。
时至今日,碧桂园将扶贫列为主业之一,研究出一套围绕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的“4+X”模式,形成创造可造血的扶贫方式、提供可复制的扶贫经验和构建可持续的扶贫三大机制,已入选国家扶贫案例,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
说到此,一个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社会好”。随着中国的持续向好发展,将来的人一定会感谢现在碧桂园对各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从1997年开始,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先生拿出100万元支票,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开始。截至2019年,碧桂园已经累计捐赠3666.6万元,受助学生达到10217人。杨国强的女儿杨惠妍受到影响,也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今年10月,由于在扶贫事业上的突出奉献,杨惠妍获得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碧桂园在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以来,已经把扶贫事业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一方面扶贫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碧桂园把扶贫走出了一条具有碧桂园特色的道路,用创新的宣传方法,宣传手段,为碧桂园对社会树立了正面的、负责人的企业形象。为此,碧桂园还为扶贫公益创立了碧桂园独有的扶贫公益品牌“碧乡”。
无论是创新宣传手段为陕西蓝田的贝贝西瓜做宣传,还是创造性举办“慈善晚宴”为东乡羊做拍卖,还是建立首个贫困县机器人项目制造:博睿恩智能建造产业基地为兴国老区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带动兴国老区产业转型升级等等。都是碧桂园在扶贫事业上的探索与发展,都是把扶贫融入企业发展的创新手段。
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因病、因学、缺乏就业出路居多。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精准扶贫就应该深入一线,真实了解建档立卡户的情况,精准施策,从根本解决贫困户的贫困现状,提供可落地、可造血、可持续的帮扶举措。
碧桂园多年来一直深耕教育与扶贫事业,从1997年开始,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先生拿出100万元支票,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截至2019年,累计捐赠3666.6万元,受助学生达到10217人。杨国强的女儿杨惠妍受到影响,也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
2018年5月来以来,碧桂园扶贫工作队在9省区14县深入贫困村屯农户访贫问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了以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为主、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辅以其他因地制宜自选动作的“4+X”扶贫模式,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道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民营企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自身拥有产业、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参与扶贫开发更能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